当前位置:踏星小说>都市小说>1980我的文艺时代> 第203章 再见,老米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03章 再见,老米(2 / 4)

受邀参加过这项写作计划的作家在多年后回忆时,这样表述这段经历:

“到后来,我才慢慢了解清楚这个活动的性质,是聂华苓和保罗·安格尔他们夫妇两个人创办的。

他们搞到一些钱,每年一次,主要面对发展中国家,所以到那里的都是来自所谓“问题国家”,我们去的这一届是“问题”最多的一届。”

既然有“有问题”的国家,自然就有“没有问题”的国家,这个国家是谁呢?

不言而喻。

用中国话来解释,这就叫桶站。

八十年代受非官方邀请出访的作家所经历的99%都是这种遭遇,有些人甘之如饴,有些人后知后觉。

当然了,阿瑟·米勒对林为民的这种邀请更多的是公务性质的,肯定没有那些邀请的情况那么夸张。

但他同时也很清楚,自己去了米国也不会比那些作家好到哪里去。

原因很简单,没名气。

这不是你是中国人还是米国人的问题,而是你有没有名气的问题。

别以为在米国搞话剧就很高贵,很多时候米国那帮搞话剧的境况,甚至还赶不上国内。

国内这个时候好歹是计划经济,贫富差距也非常小,搞话剧算是文艺工作者,幸福指数很高。

到纽约百老汇去看看,满大街籍籍无名的音乐剧、话剧演员,真正能够出头的演员少之又少,有些人连房租都交不起。

大部分在米国搞话剧的人,活的都没那么潇洒。

反倒是跳出这个行业,比如转行到电影、电视行业,几乎都变得有钱了。

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。

本土人都这德行,更何况林为民一个外来户。

所以,哪怕是阿瑟·米勒这个知名的剧作家邀请,林为民也毫不动摇的直接拒绝。

林为民愿意让阿瑟·米勒把他的作品带到米国去,反正就是去试试水,失败了也没什么损失。

但要让他现在去米国?

没兴趣!

他又不是那帮受了各种舆论宣传洗脑的小年轻,什么米国就是自由国度,米国的空气都是香甜的……

没名没钱,你到哪都是个屁!

对于林为民毫不犹豫的拒绝,阿瑟·米勒深感遗憾,一个劲儿的说“林,你真应该去百老汇的”。

林为民理解他对自己的欣赏,但这种欣赏又不能当饭吃。

自己去米国,是不可能受到阿瑟·米勒在中国的这种待遇的,何必去自讨苦吃呢。

确定了要把《触不可及》带到米国的百老汇,阿瑟·米勒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寻找一个靠谱的翻译,将话剧剧本翻译成英文。

第一个想到的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