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54章 考卷(2 / 4)

汤药慰问。

接着王成伟为了一名普通青楼女子讨要公道,为了长安治安受了板子,这更是推高了王成伟的名望。

一天夜里,宰相裴冕都派来了管事,送来了养伤的汤药。

更重要的是,裴冕向王成伟透露,他的卷子已经在进士科中举的那叠卷子中,送给凤翔府的皇帝最终裁定了。

本次进士科的考试,在经过一轮轮的筛选后,最终定下了三十二名合格的考卷。

这些考卷都是诗赋合格,贴经五道题目通了四题以上的,策论得到诸位同考官推崇的,最后在主考官裴冕裁定无误的,这才封到宝匣中,这才送往京师。

大唐的科举,是没有明清那种三甲的概念的。

能够考中进士科,大家出发点都是一样的。

唯一的共同点,就是都有状元。

唐代科举没有榜眼和探花,状元也叫做状头,算是本届中第考生的领头羊。

状元要负责召开同届的宴会,还要安排定期的同年聚会,在中唐之后,进士出身更加的贵重,这时候的状元的地位也更高。

不过做状元,也不是这么好做的。

科举考试结束后,由主考官出面会组织一场鹿鸣宴。

这是朝廷出钱举行的宴会,也是明确主考官和考生师生关系的宴会。

这笔钱自然是主考官出,不过能够担任主考官的,都已经是朝廷大员了,这点钱自然是出得起的。

而等到鹿鸣宴之后,那就状元举行的“闻喜宴”了。

闻喜宴上,朝廷官员是不会出席的,也就是新科进士们的单独宴会。

而这笔钱朝廷自然不会出,就是要状元自掏腰包的。

从上皇执政开始,长安的奢靡之风更加盛行,举行一次闻喜宴的费用也是水涨船高。

每一科的新科状元,都会努力操办闻喜宴,试图超越上一届的闻喜宴。

这样的日积月累,不少寒门子弟的状元都不堪重负,出现因为举办闻喜宴而卖田卖房的事情。

朝廷虽然限制闻喜宴操办金额的上限,可只要这种风气存在,闻喜宴就注定是新科进士们的盛世。

除了操办闻喜宴,状元还需要给所有同年搜集人物志,编写同年志和同年诗集。

定期还要举行同年的聚会,这些钱当然也都要状元自掏腰包。

不过就算是王成伟,也不敢笃定自己能不能中状元。

只要能考中进士,自己的目标就达成了。

凤翔府,皇帝第三次向身边的大伴李辅国问道:

“大将军,长安的卷子送过来了吗?”

李辅国之前在关中督办粮食,最近刚刚返回凤翔府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