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体版 简体版
老笔趣阁 > 历史小说 >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> 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人事调整

临湖殿内,李渊专注的听着李世民关于调配将校的禀告,而一旁的李善显得有些无聊,把玩着刚刚李渊随手递过来的一块玉圭,这是预祝李善得子。

“冯立是怀仁所举荐?”

“正是。”李世民点点头,“去岁泾州一战,冯立于阵中两度援手段志玄,类薛万彻、张士贵携手,怀仁以此举荐。”

李渊满意的点点头,李世民曾经私下向其禀告过,李善向其恳请放逐太子洗马魏征,并多有劝诫。

李渊非常欣赏李善的思路,在很长时间内他都与太子站在同一立场,其中的因素有很多,但有一点很关键,天策府自成体系,外人很难融入,同时李渊与东宫的势力是建立在前隋旧臣的基础上的,双方之间虽然没有大动干戈,但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。

在如今李渊改弦易辙的前提下,他不可避免的要考虑这个问题,关于自己的嫡系,关于东宫的旧人,即将上位而且麾下官员陆续入朝的李世民能不能有所接纳。

所以,李渊很满意于李世民先放逐魏征,远调薛万彻,如今又启用冯立的气度。

“怀仁?”

李世民回头看看,胳膊肘捅了捅,李善这才回过神来,“陛下。”

“康国公史大奈、姑臧郡公段志玄,再加上冯立、侯君集,还有灵州总管郭孝恪、原州刺史张士贵。”李渊缓缓道:“张仲坚堪担大任否?”

如今灵州军内,以行军副总管张仲坚为首,灵州、原州、会州以及小半个盐州都受其所辖,麾下兵力数万,骑兵万余,是大唐如今仅次于代州军的主力军团。

李善思索片刻后道:“以张仲坚之能,自当无虞,只恐其资历太浅,无有威望。”

李渊、李世民都点头赞同,张仲坚在苍头河一战,以及去岁今年的泾州、原州、灵州三战中都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。

但能力不能代表一切,这么大规模的战斗中,能不能如臂所使的指挥麾下的将领,是一个大问题……张仲坚归唐时日尚浅,而且曾经在刘武周、苑君璋麾下与突厥多有来往,又不是世家门阀出身,能不能压得住麾下的将领,实在很难说。

仅仅是魏嗣王李怀仁这个依仗,只怕不能让众将服服帖帖的听从张仲坚的指挥……双方一旦发生什么冲突,谁胜谁负倒是其次,但坏了国事,却是要命的。

虽然郑善果在去年天台山一战后有疏远太子之像,而且还曾经通过侄儿天策府大将郑仁泰向秦王示好,但如今在外人看来,依旧是东宫一脉。

“杨恭仁卸任兼任的吏部尚书,由郑善果接任。”李渊显然是盘算好了的,“二郎,房玄龄、杜如晦、凌敬三人,何人堪出任吏部侍郎?”

李世民毫不犹豫的说:“房玄龄多有举荐英杰。”

“那便是房玄龄了。”李渊继续道:“薛元敬出任中书侍郎。”

李善又有些出神,李渊对三省六部做出的人事调整,基本上都是秦王得利,温彦博还能勉强算是中立的,但唐俭、房玄龄、薛元敬全都是李世民的心腹幕僚,而且都兼任天策府的属官。

虽然郑善果出任吏部尚书,但上面有个尚书令李世民,下面还有个侍郎房玄龄,再下面还有个已经升任郎中的凌敬……郑善果哪里能有一丝半点的实权。

如今三省之中,中书省两位宰辅杨恭仁是中立的,萧瑀已经是秦王一脉,下面两个中书侍郎一个是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,一个是天策府的记室参军事兼十八学士之一的薛元敬。

门下省的江国公陈叔达已然是摆明阵脚投向秦王,下面的两个黄门侍郎,一个是天策府长史唐俭,一个是中立派。

尚书省更不用说了,李世民亲自出任尚书令,足以压得住下面的窦轨与裴寂。

李渊、李世民也数次询问,但李善很乖巧的没有发表任何意见,只是在心里想,裴世矩还有时间吗?

得到大量补充的张仲坚,李世绩亲自坐镇朔州,李靖把守延州道,正在秋收时候,粮草无虞,突厥实在很难讨到什么便宜。

只要不出什么雁门关被破,原州失守,卢子关被攻陷这样的惨败,现在都已经八月下旬了,突厥不可能长时间作战,等他们退去,李渊就要着手废太子了。

李善心想,如果裴世矩要有动作,就必须在突厥退走之前。

()

1秒记住网: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